获得九阳神功的曹柘,并没有急着离开少林寺。
对他而言,少林寺着实是个不错的新手村。
此时少林寺外有全真教顶着天下第一派的名头,力抗各方压力。
内又有诸多少林高僧护寺,虽时常有狂人闯寺,却也还算是维持了基本盘不散。
曹柘身处少林寺中,跟着觉远和尚修习诸多佛经古卷,也算是完成了一部分的知识积累,为将来解锁张君宝逆天的悟性,打下坚实基础。
毕竟依照曹柘前世看过的大多数武侠小说所积累的经验,历来的绝世武功,总是与释儒道三家挂钩,再不然就是奇门五行,八卦遁甲掺杂其中。
究其原因,可能是因为所谓修行武功,特别是内功修炼,就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,凝练精气神三宝,以达到内养生机,外放伤人的地步。
而释儒道三家,把持着无数生民的精神文化教育,更有古往今来数不清的能人志士,将毕生心血灌注其中。
后来者借用前人观念,打开途径,修筑武学宝典,就等于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,当然容易攀上高峰,达到一个很不一般的高度。
相互之间的关联,一如理论物理和实用物理。
而舍弃了这些,全凭一己之力从无到有,其中难度便超乎想象。
如用现有文字写一本书不难,但如果从造字开始写书,那难度就超纲了。
有了这样的思想觉悟,曹柘学习起佛家典籍来,就没有半点不耐。
对于那些玄玄乎乎,涉及神话虚妄的内容,大多一沾即走。虽然万界竞技场的出现,似乎打碎了原有的三观,无法再坚定的否认仙佛神只的存在,但是神雕侠侣毕竟只是一个低武世界,想来也不可能涉及仙佛,故而多做研究,暂时也并无裨益。
而对于涉及到哲学理念,天人之道,存乎之理,自然运转等等方面的内容,则是反复诵读。
逐渐的,也开始习惯用颇为唯心的视角,去看待世间万物,逐渐扭转原本纯粹的唯物主义价值观。
以张君宝的悟性,阅读理解起来,几乎没有半点难度,何况还有觉远和尚在一旁耐心指点,更是让曹柘的积累,可谓一日千里。
如此大约一个月后,曹柘已经以其超凡的悟性,超群的记忆力,以及绝佳的状态,将藏经阁内大量的孤本、古籍囫囵的看了一遍,记在心中作为知识储备。
而九阳神功也已然修炼到了第二重,内气贯通十二正经,如果单单以内力而论,足以媲美江湖上不少二流人物。
至于真正开始习武,这倒是不容易。
少林寺的僧人分文武两条线,觉远和尚是修禅打坐的文僧,张君宝作为他的弟子,即便是剃度出家了,遵循脉络,也依旧是文僧,不会被授予寺中武学。
文武两条线也不是不能相互转化,只是需当有一定身份的大和尚,在其中帮忙活动。
觉远虽出家多年,却不善经营,寺中地位不高,也就很难帮曹柘获得习武资格。
无法修炼外功,应用一身内力,曹柘也不着急,更没有急中出乱,选择去罗汉堂、降魔院这些地方偷学武功。
而是在藏经阁内,翻找出几本不同版本的五禽戏、养生操之内的学了起来。
“所谓外功,多为打磨筋骨,活动气血,强壮体魄之用,再进一步,就是合理的释放内气,结合筋骨气血之力,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。至于兵刃之法,亦是手脚延伸,将距离放长,杀伤力集中。养生类的拳脚活动之术,虽并不涉及攻伐手段,但是锻炼的基础根源,却应该和外功修炼是一致的。”
“张三丰百岁创出的太极拳,简化简化···不也成了养生拳?既然可以逆推,那自然也能顺着方向,将这些养生类的拳法、招式,进行顺势推演,从无中化出有来。”曹柘心想。
之所以曹柘敢有这样的想法,还是笃信了自身现在的悟性。
神雕侠侣中的张君宝,也就得了部分九阳残篇,以及一个载有罗汉拳的铁罗汉,后竟以二者为武学根基,逐渐成为了武林中的一代大宗师。
虽不否认,他后续浪荡江湖时,定也收集获取过其它武学,但那也属于积累的一部分。
其实质上,与曹柘现在正做的,没有本质区别。
又半月,曹柘以三套不同的养生拳为基础,结合前世对形意拳和太极拳的一点模糊认知,创造了一套象形十二势以及简化养生版太极拳。
前者以模仿所见十二种兽类的攻击姿态,将积蓄之势释放出去,获得内力与拳脚之力结合叠加的力道。
由于未曾与任何人印证,曹柘也无法确认,自己创造出来的这套象形十二势,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。
至于后者···就完全就是玩笑之作了。
太极拳的拳理太高,真要化作切实可用的武学招法,也需当了解和学习大量的相关知识,有触及核心的底蕴与领悟,并不是模拟出一两个动作形态,知道一些似是而非的口诀,便能完善完成的。
不过曹柘也有信心,在这个身体最多三十岁以前,将完整的太极拳复原出来,以此达到原本张三丰百岁之龄,才能抵达的高峰。
将太极拳暂且束之高阁后,曹柘又从藏经阁内汲取养份,逐渐将象形十二势,简化为了降魔八法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